癌癥患者進行放化療之后,怎么得知效果好不好?
現在的人們對于癌癥都是談癌色變,對自己的健康的也都是慢慢的開始在乎起來,腫瘤疾病,特別是惡性腫瘤一般都是通過手術的方式來治療,在加上放化療等的輔助手段,那怎么才可以知道其效果好不好呢?
比如肺癌,手術后,有的患者根據術后病理結果,需要進行放化療。假如手術中已經把可見的病灶清理完畢,包括可疑轉移的淋巴結也已清掃完畢。此時放化療,在影像學上評估比較困難。這種放化療的必要性,多數是根據之前的臨床或隨機對照實驗得出。也就是,不進行放化療,病人的預后會差于進行放化療的。
有一些癌,可以根據腫瘤標志物的變化,來判斷療效,比如前列腺癌檢測PSA等。
2、無法手術患者的放化療。
此時影像學的評估對于療效的判斷非常重要。影像學好轉,意味著有效果,無好轉甚至加重,意味著沒有效果。
影像學如何評價有無療效呢?
最多用的辦法是病變的大小,由大變小,就意味著有效果。如果是多發的,比如轉移瘤,還有可能有多變少。
當然,不同的部位,不同的腫瘤,其判斷有自己的標準,比如RECIST等。這些都是在一些循證醫學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,進而用于臨床。
還有一些功能成像的辦法,比如在大小發生變化之前,腫瘤的一些代謝等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,從而,可以更早期的判斷療效,假如效果不佳可以及時換藥,或者更換治療方案。比如MR或CT的灌注成像,MR的DWI,BOLD。或者是PETCT等。
還比如有的GIST已經完全發生壞死,此時雖然大小沒有變化,但實際上療效很好。不過,更多的功能成像,目前尚屬于研究階段。臨床上更被認可的是大小的變化。